国民党高级将领生平介绍优秀12篇

爱语录 103 0

  何应钦 篇一

  (1890.4.2-1987.10.21)

  字敬之,贵州兴义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军委会参谋总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长。

  1901年入读贵州陆军小学,后入武昌陆军中学。1908年到日本,初入振武学校,后入读陆军士官学校十一期,并加入同盟会。1916年回中国。 1924年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任潮梅警备司令,由广东潮梅平定福建;后任东路总指挥入浙。1927年宁汉分裂时在龙潭大败孙传芳,之后调任全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1929年,任海陆空军总参谋长。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此后多次任军委会行营主任,担任"剿匪" 前线指挥。何应钦于九一八事变后与日本交涉华北问题,负责签署塘沽恊定及何梅恊定。

  西安事变时,何应钦暂代总司令,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兼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参谋总长等职。1944年11月后,历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重庆行辕主任。1948年接白崇禧任国防部长、1949年于李宗仁行代总统时任行政院长。1949年赴台湾,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82年出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首任会长。1987年逝世。

  杨永泰 篇二

  (1880--1936)

  1936年4月中旬,中统秘密电台收到一份日本汉口领事馆拍回本国的电报,电报中说日本总领事宴请杨永泰,“杨永泰表示日本在中国的诸等事项他可以负完全责任。”陈立夫于是决定“名正言顺”除掉杨永泰。1936年10月25日上午11时,杨永泰从汉口日本海军司令部谈判出来准备回武昌,在汉口江汉关省政府专用的轮渡码头上,突然背后响起枪声,倒在血泊中,终年56岁。

  顾祝同 篇三

  (1893—1987.1.17)

  字墨三,江苏涟水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江苏省主席、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长。

  顾祝同十九岁入读江苏陆军小学,辛亥革命时陆军小学停课,顾祝同参加推翻满清的革命。1912年加入国民党,后毕业于武昌预备军官学校,再升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毕业。1922年赴粤,加入粤军二军任参谋。黄埔军校成立后,调任军校战术教官,管理部主任。1925年东征陈炯明时任教导团营长。北伐时升任师长、军长。之后参加中原大战,任十六路军总指挥。1931年,任国民政府南京警卫军军长、江苏省主席。1933年指挥第四、第五次围剿红军。1935年晋升上将、主管川、康、黔军政。抗战时期任第三战区司令。皖南事变时,顾祝同是主要参与者,负责包围新四军及扣押叶挺。

  1946年,顾任陆军总司令,郑州绥靖主任,负责指挥进攻山东解放区,遭遇大败,精锐之国军七十四军被歼。1948年改任参谋总长。1950年3月赴台,兼任代国防部长,1954年晋任陆军一级上将。1956年任国防会议秘书长。1967年,调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87年病逝台北,享年94岁。

  杜聿明 篇四

  (1904.11.28~1981.5.7)

  字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国抗日名将, 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1924年6月,杜聿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为第一期第三队学员。后追随蒋介石。

  1925年春,调到宣传队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

  1926年7月,加入张治中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任中校连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因不明确表示反蒋,被武汉国民政府囚禁,后来他设法越狱逃到南京,通过张治中见到蒋介石,被任命为总司令部训练处的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1928年夏,任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同年冬,任新编第1师第2旅参谋主任。

  1929年,任南京中央军校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后任教导第2师中校营长。

  1932年冬,在长城古北口抗敌,任第17军25任师73旅旅长,后第25师师长关麟征负伤,杜聿明提为第25师副师长。

  1933年秋,进入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进修。

  1936年,高教班毕业,协助徐庭瑶创办南京陆军交辎学校, 培训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军官。

  1937年,任国军第一支装甲兵团少将团长。

  1938年,装甲兵团扩编为第200师,任师长,12月任新编第11军副军长。

  1939年,第200师扩编为第5军,任军长,以桂南会战、昆仑关大捷闻名。

  1939年,奉令调驻云南,任昆明警备总司令。

  1942年 升兼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率部入缅作战。

  1944年 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

  1945年 2月20日晋升为陆军中将, 秋季率部围攻五华山,10月迫使龙云辞去云南省军事行政职务。10月26日任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

  1947年 8月东北九省保安司令部并入国民政府主席任东北行辕, 任东北行辕副主任。

  1948年 3月当选国大代表, 6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 9月,转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 11月指挥东北国军从葫芦岛撤退, 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转回任徐州剿匪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

  1948年12月17日,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一个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广播稿。

  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杜聿明为第三十六号战犯。

  1949年1月10日,在淮海战役中,最后在河南永城县陈官庄被俘,并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杜聿明是唯一身兼战犯与战俘双重身份的人。

  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在北京中朝友好公社劳动。

  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1964年10月,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及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1980年 发表"纪念 二·二八 寄语台友"一文,呼吁在台湾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们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1981年5月7日,因患肾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汤恩伯 篇五

  (1898--1959)

  原名汤克勤,浙江武义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

  汤恩伯曾就读杭州体育专校,之后由陈仪出资保送留学日本,进入明治大学政经系。1926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回中国后曾短暂于孙传芳军中任职,官至上校。之后由陈仪推荐,加入国民革命军,任司令部参谋,后调任中央军校,任学兵连连长、军校总队队长、军校教育处副处长。1930年任军校教导师旅长、副师长。1932年调任国军中的嫡系,中央军第八十九师长,多次参予围剿红军,取得击溃萧克部,全歼红16师的战果,亦参加了平定闽变。1935年升至中将,任第十三军军长。第十三军为国民党中央军的嫡系主力之一。国民党中央军当时有“陈、胡、汤”之称,汤即汤恩伯,陈、胡分别为陈诚和胡宗南。

  抗战初期,汤为第二十军团军团长,参加战役包括南口血战、鲁南会战,与及台儿庄会战。1937年汤恩伯率第13军在怀来、南口、居庸关一线与日军血战10日,直到张垣失陷;台儿庄会战中汤有不可没的功劳,但亦种下他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间的不和。之后汤兼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指挥,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至1940年之间初转战华北,多次重击日军。是日军在华北少数有所畏惧之坚强部队,第三十一集团亦被日军称为“汤恩伯部”。1940年后汤恩伯兼任鲁、苏、豫、皖四省战区的行政长官。

  1942年汤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至1944年第一战区全面崩溃,汤部主力撤出,汤本人调任黔湘桂边区总司令,12月独山陷落,陪都震动,急调汤部孙元良29军由四川入贵州解围。至1945年7月在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1945年日本投降后,奉命抢占沪宁地区,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第一兵团司令。

  1947年国共内战爆发,汤指挥进攻山东解放区未能克敌,手下之国军主力,张灵甫的整编74师在孟良崮高地被共军歼灭,汤因而被撤职,后转任南京卫戍司令。不过随后因黄泛区大会战,有其战功,因而又于1947年兼任陆军副司令,并曾代理总司令,此为汤恩伯军旅生涯最高职位。

  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任京沪杭警备司令,负责隔江保护南京、上海。共军渡过长江后,他将所部撤往福建、台湾。期间与汤恩伯亦师亦友的陈仪试图向汤策反,为汤恩伯所拒,并呈报上级,于是蒋介石逮补陈仪。同年8月,汤任福建省主席兼厦门警备司令,在厦门沦陷后,前往台湾的他被免去所有职务,只任战略顾问。1953年汤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但数月后被免职,1959年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病院治疗胃疾时并发症逝世。

  阎锡山 篇六

  (1883.10.8—1960.7.22)

  字百川,号龙池,乳名万喜,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 人,1883年10月8日生于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其6岁丧母,9岁入私塾读 书,16岁协助其父阎书堂(字子明)经商。1902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被 清政府选送日本振武学堂留学,1907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在此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1909年春 从士官学校毕业后归国,先后担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学校监督,陆军八十六标统(团长)等职。1911年10月29日参加辛亥太原起义并获得成功,被推选为山西都督,时年28岁。1914年5月被袁世凯委任为同武将军,1916年被任命为山西督军,1917年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山西省长,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

  1927年5月月就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1928年2月被南京政府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同年6月任平津卫戌总司令,10月任南京政府内政部部长。 1930年被委任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同年八九月间与冯玉祥、汪精卫联合反蒋,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并任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兼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但很快阎冯倒蒋失败,在蒋介石的威逼下,于1930年11月29日从河边村化装出发潜往天津,12月22日离津隐居大连。1931年8月5日,由大连潜回山西大同,旋即返归河边。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诸多因素促使下,蒋阎和好,阎锡山又于1932年2月出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37年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3月兼任山西省主席。194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太原,阎离并飞往南京,从此告别山西。同年6月3日,出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2月8日随国民党退守台湾。

  1950年3月以后,只担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很少公开露面。1960年5月23日,病死在台北阳明山寓所,终年77岁。

  毛人凤 篇七

  (1898--1956)

  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执政时期的情治人员,浙江江山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 曾是戴笠的助手,后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1947年改制为国防部保密局)局长。1949年国共内战末期曾与杨进兴、周养浩等人员于中国大陆杀害大量中国共产党党员,其中包含杨虎城等将领及其家眷。来台后,亦为台湾白色恐怖的创始与实际执行者。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移至台北,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续聘毛人凤为保密局局长。1955年保密局改组为不再肃谍与保安的情报局,隶属国防部。毛人凤仍为首任中华民国国防部情报局首任局长,官拜上将,此职务一直续任至1956年逝世止。毛人凤葬于台北县汐止昊天岭,其墓园约百坪,称为昊天。毛人凤墓旁有“陆军上将毛君人凤墓表”,墓志铭则为“忠勤永念”。该墓表与墓志铭皆为书法家于右任作品。

  卫立煌 篇八

  (1897.2.16—1960.1.17)

  字辉珊,又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 1912年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当兵。

  * 1917年进入孙中山的卫队充当卫士、排长。

  *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南京卫戍副司令 。

  * 1929年任国民党军第四十五师师长。

  * 1931年起任第十四军军长。

  * 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 抗日战争初期,先后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

  * 1943年任入缅远征军 司令长官。

  * 1944年春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因打通中印公路,名扬中外。

  * 1948年任东北 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未能执行层峰撤出沈阳,集中兵力于锦州命命。 1949年初南京解放前夕前往并居住在香港。

  * 1955年3月15日回到广州 ,后回北京,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民革中央,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 1960年因罹患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和肺炎,于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逝世。

  王家烈 篇九

  (1893--1966)

  贵州桐梓人。曾任贵州国民党省党部指导委员会主任、贵州省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于一身,握党、政、军大权于一手,是贵州地方势力的主要代表。

  21岁那年,王家烈入贵州陆军步兵团,从一名小兵逐步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1926年,33岁的他,成为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二师师长,三年后成为副军长。1935年,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进入贵州后,他被调离贵州。1949年7月被委任为国民党政府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未到职)。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逝世。

  杨虎城 篇十

  (1893.11.26~1949.9.6)

  陕西蒲城人。中国军事家,西安事变的领导者之一。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监察委员、西北绥靖公署主任、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

  1936年,他对蒋的绥靖不抵抗政策忍无可忍,和东北的将领张学良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迫其联共抗日。事变发生后被蒋介石流放出国, 1937年12月他回国准备抗日时和秘书、家人在南昌被蒋介石逮捕并关在集中营。其间,杨虎城的小女儿在牢中出生,妻谢葆贞受虐致死。1949年,李宗仁下令释放他,但在重庆集中营被蒋介石指使拒绝执行任务,杨虎城及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被特务头子毛人凤杀害。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墓园内。

  傅作义 第十一篇

  (1895.6.2-1974.4.19)

  字宜生。近代军事家,国民党将领。山西临漪(今属万荣)人。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在太原参加反清起义,任起义学生军排长。1915年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1927年跟随阎锡山参加北伐。1930年在中原大战中参加对蒋作战,惨败。1931 年开始担任绥远省政府主席。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入侵平津地区。1932年3月,日军进抵长城一线。傅作义率59军防守独石口、镇岭口、怀柔一线,负责掩护长城一线中国军队北翼。1935年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反对日本主张的内蒙古自治,11月率部抵抗关东军指使的汉奸王英“大汉义军”和伪蒙德王、李守信所部的西犯,夺回百灵庙、锡拉木楞庙等战略要地多处。肃清绥远境内的伪军,挫败日军入侵绥远的企图,是为“绥远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绥远省、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先后参与忻口会战、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

  1946年国共内战正式开始,傅作义率绥远部众连克共军的集宁、大同、张家口等多座重镇,使得共军在国共内战初期在华北处境困难。后任华北剿总总司令。1949年1月底在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天津后,接受中共的条件,在当年1月22日率25万北平守军向中共投降,同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北平。

  新中国建立后,当选为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后为水利电力部)部长等职务。1974年病逝。

  李宗仁 第十二篇

  (1890.8.13—1969.1.30)

  广西省桂林西乡村人,父亲李培英是名教师,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早年加入军队,1910年参加同盟会。以实力军人,加入在广州的孙中山阵营。1915年加入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1917年参与护法战争有功,升为营长。1924年加入国民党,同年与黄绍竑、白崇禧合作,打败旧桂系军阀陆荣廷和沈鸿英,使广西纳入国民党控制之下;以李宗仁为首的“李、白、黄”三人,亦成为新的国民党“桂系”。北伐时,带领广西军队一路由湖南进攻至山海关。北伐以后十年期间,屡次发动和参与国民党内战,但亦有苦心经营其广西地盘。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官。1938年1月至6月, 李宗仁指挥六十万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在台儿庄会战,获得国军抗战中的首胜。同年6月,参加指挥武汉会战。1939年,又先后在随枣、枣宜、豫南抗击日军。 1943年,调任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在台儿庄一役名震一时。1945年8月,日军投降,李宗仁改任北平行营主任。1948年3月,国民大会召开,选举第一任行宪总统和副总统。李宗仁在蒋介石的反对和压力之下,决定参加副总统选举。最终在4月29日,以1438票对1295票,击败孙科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党统治而未果。1949年出走美国,但最终“落叶归根”,回到中国大陆,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病逝于北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