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的经典语录

爱语录 70 0

  道家老子的经典语录

  姚丰辉/选译

  1,理性的人治理社会,要让人民心胸空虚如谷才包容;要让人民满腹学识才明是非;要让人民意志柔弱如水才自由;要让人民体魄强健才长寿。让人民保持真知卓见,真情实感,才会使人民知道慈爱。(第三章的理解:)

  ,2,人心的高境界就应该如水的品性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下,总是处于万物都不喜欢的低洼处,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人心也应该如此,像水处低处那样谦下;像水处深渊那样深邃;像水那样泽被万物具有爱心;像水那样真实而格守信用;像水那样柔和从事政治;像水那样攻无不克解决实际问题;像水那样对应季节而发不失时机解决问题;尤其人心能够像水那样不争的品性。(第七章的理解)

  ,3,做事情已经保有了圆满成功,不如适时停止;如果还处在显耀之处就是露锋芒了,势必难以保持长久。(第九章的理解:)

  ,4,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功成身退,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第九章的理解:)

  ,5,能够养育万物,让万物成形、演化、发育、生长、积累、成功,并且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母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万事万物深奥的德性。(第十章 的理解)

  ,6,理性的人追求满腹的学识而不求感官的目眩,所以摒弃感官的享乐,重视内在的精神满足。(第十二章的理解:}

  7,凡是看重自己躯体(包括尊严荣誉)的人,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凡是爱惜自己的躯体(包括尊严,荣誉)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十三章解释)

  ,8,唯有把握其中最真实的存在逻辑,才能驾驭这种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就是说,要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就得认识“道”的逻辑规律。(十四章的理解)

  ,9,要想使浊水澄清,只有使浊水安静下来才慢慢澄清,只有把流动的变安静才会生长新状态的东西。善于按逻辑行事的人能够让事物保持安静而且不要求过满,像盛水的容器,只有不满,才能加入新的东西。(十五章的理解)

  ,10,达到虚空境界,是一种极致,保持安静境界,是一种自我督促。万物就是傍依这虚空和安静应运而作,蓬勃生长。我曾经反复观察研究其中的逻辑规律得出这样的认知的。(十六章的理解)

  ,11,认识了自然规律的人乃是心胸广博的人。心胸广博才会公平正大做人,公平正大做人才会周全做事,周全做事才能符合自然逻辑规律,符合自然的逻辑规律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十六章的理解)

  ,12,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总是放手顺从人民的意愿(猷,道也。顺大道),很少发号施令,事情总是水到渠成,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应该是这样子的。”(十七章的理解)

  ,13,德是聚集容纳事物之所,只有道才是界定事物的运动规律,决定德的的形态。(二十一章的理解)

  ,14,自己评价自己往往不实际是不可能弄清白,正如自我显露,自以为高明的人其实不明智,自己夸自己功的人没有功,夸夸其谈的人不能为长者,其实是一个道理。所谓余食赘行,多此一举。事物有时也有弊端,所以,有理性思维的人是不会居于这个弊端的。(二十二章的理解)

  ,15,理性的圣人之所以探求宇宙逻辑规律是为了认知世界上这些人生哲理啊。因此,不夸耀自己才明智,不自我评价才清白,不自己夸功才有功,不夸夸其谈才能为长者。(二十三章的理解)

  ,16,善于驾车行走的人丝毫不差沿着前面的轨迹,自己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辩论的人思辨逻辑不会发生瑕疵;善于计数的人,用不着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能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上帝)用一颗永恒的善心拯救人类,在他那里没有被遗弃的人,以一颗永恒的善心拯救万物,故在他那里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包藏宇宙的智慧。(二十七章的理解)

  ,17,有了这些让人适自然规律而止的法律制度,人类世界就没有什么危险了。把宇宙自然规律“道”赋予天下每个人的责任,就像将河川,小溪导入大江大海一样功德无量。(三十二章)

  ,18,能认识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认识了解自己是聪明人。战胜别人需要力量,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是强者。认识到什么才算满足的人是富有者。孜孜不倦探求真理是有志向者,不失去自我,保持独立精神者恒久,其身虽死而他的符合天道的普世常识的思想永世长存。(》三十三章)

  ,19,用言语来表述这个大事物里面包涵的逻辑规律,难以说的清楚,甚至平淡而无味;想看,却没有形象可见,想听,却没有声音可听,想拿来使用,却没有既已存在的实体。因此,它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三十五章)

  ,20,将要收敛 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扩张的事物;将要衰弱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强大的事物;将要消亡的事物,必然是过去兴极的事物;将要变化的事物,必然是过去不断外泄的事物。这就叫做万事万物幽深微妙向外的显露,柔弱之处决定刚强之处,(第三十六)

  ,21,要使人的精神实质得以扩张,自我世界充实饱满。就必须以精神的实质“无”去填满人心灵的空间。

  ,22,被称为“无”的精神充满人的心灵空间,人才不会受到侮辱,有了荣辱的情感。人类一旦有了这些情感,人类世界就会归于正义。(三十七章)

  ,23,周期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规律,物质之间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四十章)

  ,24, 最大体积事物看不到边界;最大事物的成熟需要多的时间;最大的声响,超过听觉范围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身处其中反而看不见形状。(四十一章)

  ,25,德性完美思维就深邃如幽深的峡谷;德性的空间广大就会永远不知满足全方位接纳事物;德性的积累总是默默进行。最纯真的品质不可改变;最圣洁清白的德性对荣辱越敏(四十一)

  ,26,简明事物的平面逻辑需要转弯抹角的思维;立体的进入事物里面的逻辑需要逆向思维;不同事物之间的逻辑需要类推思维。(四十一)

  ,27,对于世界上的事物,往往简化它反而对人有裨益;对人有裨益的事物往往反而是得到简化的事物。(四十二章)

  ,28,宇宙中最柔弱的东西,总是游走于最坚硬的东西里面;那种看不见的无形体的东西静悄悄渗入没有间隙的有形体东西里面,我由此认识到“清静无为”的益处来。以身作则的不言之教,就是得益于清静无为启发,关于这点全天下很少有人认识到。(四十三章)

  ,29,认知到什么才是满足的人,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自然法则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四十四章)

  ,30,最完美的东西,也有其缺陷,只是因为它的弊端没有表现其作用;最充盈鼓起的东西也有缺口,只是因为其缺口处不被认可。由此推断,世界上没有最直东西,直只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就连宇宙都是弯曲;最灵巧的东西,也有笨拙的一面;即使是卓越的辩才,也有不善言辞的时候。(四十五)

  ,31,善于建设的人,他所建的物质财富由于真不会被损毁,善于抱定精神信仰的人,他的精神财富由于真不会被放弃。所以,他们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物质和精神财富享用不尽,必然被子孙后代所记住并且不断的纪念。(五十四)

  ,32,在宇宙中,对厚重有所保持的事物里莫过于生命,比较而言,尤其是童子的生命持有的厚重更臻于完美。(

  五十五)

  ,33,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人常常不声不响去干事,其治下的人民反而得到很多实惠;从事政治治理国家的人往往大肆招摇,动静搞得非常大,其治下的人民反而啥好处也没有得到。(五十八)

  34,要想治理服务于人民,遵循维护大自然。不如在此之前,就重视自身的精神财富的收获。只有在此之前,有精神财富的收获,才得以能够做到早作准备。所谓早作准备,就是加强自身精神方面德性的不断积累,有加强自身德性的积累就会有善的价值追求(五十九)

  ,35,胡乱作为必将会招致失败,有偏见必然会导致失误。因此理性的人不会胡乱作为故不会招致失败,不会有偏见故也不会有失误。(六十四)

  ,36,有理性的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学不到的,用以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六十四)

  ,37,作为善于为道的理性的人,绝不是去把人民教化成愚鲁的人,而是教导人民明白事理,不偏见,能理智而为。人们很难弄明白的事情,就让他们弄明白。,故用知识精神财富积累武装一个邦国,这个邦国就有厚重的德性,不以知识财富积累武装一个邦国,这个邦国就有弊病。(六十五)

  ,38,我保全有三件法宝: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简朴;第三件是以慈爱居于天下人前面。有了这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简朴,所以能大方;以慈爱(不敢者,慈爱也)居于天下人之面前,所以能做成功大事情。(六十七章)

  ,39,搞懂不知道的,了解不知道的,应该成为一个邦国崇尚的风气,不学习知识不了解知识应该成为一个邦国里所诟病的弊端,理性的人之所以不犯错误,是因为他最痛诟这种弊病,故他治理的邦国就没有这种弊病之处。(七十一章)

  ,40,有理性的讲求自然规律的人治理国家,为社会大众尽了力而不恃其功,帮助人们致富而不占有他们的利益,事情做成功了之后也不去占居于要位。对于任何一位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能够做这样,他就是不贪图富贵的贤能之士。

  ,41,承担全邦国的屈辱,才能成为这个社会大众的管理者,承担全邦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全天下的大众和大自然的管理者”(七十八章的理解)

  42,调解大的纠纷,达到非常公平公正必定很难,往往还会有余的纠纷;所以只用德来调解纠纷,这怎么可以算是完美的的办法呢?因此,遵循逻辑思维的圣人调解的办法是重视契约,不会凭空指责别人。当然,有德的人往往会承担契约责任的,无德的人往往撕毁契约的责,。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才会保证人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七十九章的理解)

  ,43,越是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漂亮,越漂亮的话往往不真实;越是知道很多的人往往说自己知道的很少,越是说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往往是无知者;越是善良的人往往说自己善行不够多,越是说自己善行多的人往往不够善良。(八十一章的理解}

标签: 经典语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