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孩子心中的一面镜子”——教育教学漫谈

爱语录 65 0

  俗话说“老师是孩子们心中的一面镜子”,以前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可最近课堂上发生的几件事,却把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深知“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教师课堂上的“言行点滴”或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下是三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老师,您写错了!”

  最近自己在忙于课文单元知识复习,很多课堂时间孩子们都在做复习巩固的专项习题。上周五上午第四节课,班上的孩子们照样在教室里做单元复习卷,于是我有了“空闲”时间,在批改完孩子作业本之余开始了自己的“闲事”——在黑板上练粉笔字。

  课堂上静得只有孩子们笔尖发出的“沙沙”声,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师,您写错了!”,我转头一看,班上向易贝同学正面带微笑的看着我。“写错了,真的吗?”此时全班以被我俩的对话“惊醒”,纷纷把目光投向了黑板。“哪个字写错了?”,“恃字”,“不是单人旁”,“噢!”此时大家都哄笑起来。原来我把《己亥杂诗》中的“恃”字写成了“侍”。此时尴尬的我内心突然闪出一个想法:这个字平时孩子们在听写时出错率很高,何不趁此“以错纠错”,提醒他们注意。于是我打断了全班孩子的书写,解释道:“孩子们,谢谢向易贝同学的纠正,我虚心接受。你们看,老师在平时书写的时候都容易出错,你们回家默写、听写时一定要注意哦,课文中易错的字词要多写几遍,记在心里。”

  案例思考:如果在这个案例中,当时我不是这样处理,而是说“闭嘴,赶紧写卷子”或以别的言语来“掩盖实事”,后果会怎样?或许班上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向易贝”了。所以当课堂上老师“犯错”时,老师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切记不要碍于面子以老师的“权威”来“控制”学生的思维,要发挥“镜子”在学生心中的作用。

  案例二:“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称呼他们?”

  上周二下午的晚托时间,我正在给孩子们梳理《忆读书》一课的读书方法。在让学生回忆文中作者——冰心奶奶读书的经历时,班上的袁永康同学突然“跳出”了一个问题:“老师,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文中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最近我在读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面有好多人物的称呼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称呼他们呢?”“你们是不是和袁永康一样有这样的疑惑?”我看全班很多孩子都用渴求的目光看着我。随后,就给全班讲解了《水浒传》中里面几个代表人物称谓的由来: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小李广花荣……此时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又对什么是“章回体小说”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讲解,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更多拓展,便用“想要了解跟多,且听下回分解!”这样更加激起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想必回家以后很多孩子会翻开书本,一探究竟。

  案例思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特别是一些具有全班“共鸣性”的问题,一定要拿出来“分享”。另外,老师的语言导向引导也很重要,通过机智、幽默、风趣的引领,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我想对于阅读引导,老师的“示范”是排在第一位的,首先老师要对阅读感兴趣,只有老师自己“读”过,有了自己的思考、感悟与理解,才能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我想这种“传递”是悄无声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只有老师自己成为“镜子”,才能最大功效发挥其作用。

  案例三:“老师,这是我写的字,您可以给我看看吗?”

  本周一上午第三节课,我在六(1)班上《道德与法治》课。由于已经完成了期末考试,我便让全班孩子自由复习语、数学科,自己做作业。于是便在黑板上“重操旧业”——练粉笔字。这时我身后传来一个声音:“韦老师写得好好噢,像电脑打印的一样!”突然,一个男同学小跑了上来,手里还拿了一张书法稿纸。“老师,这是我写的字,您可以给我看看吗?”我知道这是想让我给他指点一二,于是爽快地答应:“可以啊!这是你写的?还不错。”我随即用眼睛“扫描”了一遍,露出了赞赏的微笑。“注意了,这个‘我’字的结构是……”随后我耐心地给他讲解了每一个字的书写结构及用笔要点。“老师,我可以在黑板上跟您一起练吗?”“当然可以。”随后便递给他一支粉笔。紧接着陆续有几名同学也跟着走上了讲台……看着他们那认真的样子,渴求的目光中透出一丝的韧劲。我想,我是值得的。

  案例思考:对于六年级的孩子,在平时的课堂上或课后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给他们讲解书写的重要性,教给他们一些写字技巧。特别是我课余“黑板练字”的示范作用,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孩子们心目中认可的好老师,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想要学生注意书写,自己写了没有?写得怎样?学生到底“服不服”?老师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行服人”。言行一致,方可为“好”。

  以上三个案例远不能说清“镜子的功效”,为例而已,作为老师的我们切记“言行点滴”之间,可影响孩子一生!

标签: 感谢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辛苦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