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为何很少愿当教师?

爱语录 66 0

   在我们熟悉的城市里,有一份教师职业是很多人的梦想,可在农村,情况可能相反。记者调查,现在农村孩子很少长大后想当教师,甚至一位教了7年语文的教师也说:“我也不打算让我的孩子以后当教师”。原因何在?十个字:待遇地位低,生存发展难。(9月8日《光明日报》)这就是说,农村孩子长大后很少想当教师是有其现实的无奈。从这个调查中,我们能强烈感受到,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都陷入了困境。这在某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好大学里农村生源会越来越少。

   农村教育陷入困境危害深远。杨春茂《教师赋》有云:“教育乃社会之基、国运之肇、为政之本、成才之道也。教育兴则人才盛,人才盛则百业旺”。农村教师在地位、生存和发展方面陷入多重困境,这不是一个职业群体的“私事”,其影响直接关乎农村的现实和未来。就现实来看,因为教育质量低,农村青年在高考、就业等关键问题上出路与城市青年存在着巨大落差。最近热议的“寒门难出贵子”,在农村,尤其“正确”。这是另一种“起点不公平”。南开学者熊培云所说的“乡村沦陷”,我以为本身就包含教育,同时两者又互为因果。

   农村教育陷入困境的危害还溢出了农村。不久前,佛山市总工会有一个调查,当地企图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的人高达45.43%,这里面绝大部分是农民工,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这种维权的方法选择一定和教育有关,农村低劣的教育水平使得这些弱势群体更弱。不合理的城乡关系有被固化的风险。

   本月6日,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就古村落保护问题进行了认真对话。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陷入困境,古村落的沦陷,它们之间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呢?爱因斯坦对教育有一个精辟解释:“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农村的教育实际是对爱因斯坦的解释之解释,但这是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解释。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加速期,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城市化率将提升到52%,但是,无论怎么发展,“三农”都不可能完全消亡,幅员辽阔的中国更是如此。因此,农村教育不能越陷越深,为农村教育和教师“解困”应成为当务之急。今年教师节前,温家宝在河北省张北县为教师作报告,提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可谓是适时之策。

  近一个世纪前,中国出现过一个“乡村建设运动”。当时,像陶行知等一批有识之士就意识到改变农村要从教育始,为此,他们深入到中国的穷乡僻壤创办师范学校,位于高邮的界首师范就是扬州地区较早的师范学校之一,仪征十二圩人黄质夫就是那时的乡村教育家。这些现代教育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就地”培养优秀的农村师资,以为农村发展创造不竭的动力。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村孩子竟然很少长大后想当教师,这样的现实怎不让人唏嘘感叹?

标签: 愿孩子未来可期的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